其实很多病都适合中医治疗,有的病西医没有更好的治疗办法,或者副作用较大的病症,比较好采用中医疗法。比如常见的小儿厌食,西医治疗厌食,主要着重恢复小儿消化功能。如检查发现血锌低下,主要考虑给患儿补锌;或给予吗丁啉以促进胃肠蠕动等,但在治疗中有时患儿胃肠道反映比较大。而中医治疗小儿厌食主要是根据个体,有的孩子脾胃虚弱,那么用中药调理脾胃;有的孩子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火大,那么就应该清热去火。
中医认为,治病必求其本,就是对病因进行治疗。对于小儿厌食这种缓症,采用辨证论治为主,结合捏脊、针灸、推拿、中药等综合治疗方法,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有些病,比如说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消化不良、哮喘、腹泻、夜啼、夜惊、遗尿等,还有其他的一些精神行为方面的异常,比如说小儿多发性抽搐、多动症等,这些病中医治疗效果都比较好。
带宝宝看中医前饮食要注意
1、看中医前不宜喝牛奶、豆浆等乳白色食品,喝这些东西容易使舌苔变白腻;不宜吃花生、瓜子、核桃,因为这些含脂肪多的食品也会使舌苔白腻,造成医生误诊。
2、不宜吃橄榄、乌梅、杨梅等深颜色食品,这些食物容易使舌苔变黑,这些情况也容易造成医生误诊。
给宝宝喂中药的小方法
家长要耐心、细心地喂服,以防止宝宝因哭闹而导致药液吸入气管,咳呛不止。
喂药不能性急,应少量多次地喂。将一天的药分3~4次或更多次。
在不影响药效的情况下,可以在药汁中适当加入些冰糖等辅助品来减轻苦味。
喂药应在两餐之间,这样才能使药物充分吸收和发挥作用,餐前服药容易刺激胃黏膜,而餐后容易造成呕吐。
在喂药时,把药倒在他舌头的后半部,因为味蕾都在舌的前半部,这样他就不会感到药味太强。
中医里提到的那些名词都是什么意思?
食积,惊风,脾胃不和……这些都是与宝宝相关的常见中医名词,相信爸爸妈妈们听起来都非常熟悉,在生活中也经常能见到,但大多数人未必能准确地说出它们的解释。现在,让我们来帮你解决这些“熟悉”的疑惑!
食积
食积就是通常所说的“积食”,是指宝宝饮食过量,损伤脾胃功能,导致食物停滞、不能消化,形成的胃肠疾患。
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燥或酸臭、肚腹胀热。食积日久,会造成宝宝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
厌食
厌食是指宝宝较长时间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厌恶进食,甚至拒食的一种常见脾胃病症。
症状:不思饮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面色苍白、形体偏瘦、大便不调、生长发育缓慢。
脾胃不和
中医认为脾胃共同主持对饮食的消化、吸收,但功能上各有特点。胃部主要是接受、消化食物,脾主要负责吸收营养物质;脾胃不和,即是这种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如饮食不节(洁)、胃肠疾病等引起脾胃功能失调等,均可导致脾胃不和症。
症状:表现为宝宝食欲不振、甚至厌恶进食、食少而无味、多食或强迫进食可见腹部饱胀、形体略瘦、面色没有光泽、精神尚好、苔薄白或薄白腻。
惊风
“惊”是惊厥,“风”是抽风,惊风是常见的一种以猝然抽搐及意识不清为特征的病症。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类,前者发病急暴,后者常为久病而来。
症状:以意识不清、昏迷、四肢抽搐、两目上视、牙关紧闭为主要特征。急惊风如高烧不退、中毒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均可出现惊风。慢惊风以慢性发作、精神倦怠、缓慢抽搐、时作时止、呼吸微弱为主要表现。慢惊风包括多种重病晚期出现的惊厥,如结核性脑膜炎。
盗汗
盗汗又称寝汗,将睡眠中出汗称之为“盗汗”。“盗”有偷盗的意思,形容每当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像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症状:多见入睡后一小时内出汗,以头部及上半身汗多。
风寒感冒:
风寒感冒是指外感风寒而导致发病。
症状:头痛身痛、怕寒怕风、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
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是指外感风热而导致发病。
症状:头胀痛、微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红、苔薄白微黄。
提示:咨询预约挂号,请点击拨打24小时服务热线:027-87878466 或点击拨打医助手机(微信同号):18627730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