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诚顺和中医馆 时间:2022-11-19 阅读: 次
什么是中医学的针刺得气及得气的辩证3个方法是什么?中医讲究针刺治疗以得气为要。何为得气?《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一语道破针刺得气的重要性,若针刺没有得气,则谆谆告诫曰:“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历代针灸医家在为患者治病时均非常重视针刺得气与否,正如金·窦汉卿《标幽赋》所言“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现代临床针灸医师,深入研修经典、勤于临证实践、不断提高针刺得气水平尤为必要。以下为得气之要先辨证的3个方法:
1、辨病证
针灸治病极具中医特色,非常强调辨证施治,所以医家针刺疗疾之前,必先将患者所患何疾何证辨识清楚,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针刺之,才有助于得气。《灵枢经》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进行辨证的论述极为丰富。
望诊之望神色,着眼“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望神态,在《灵枢·本神》强调“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因“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至于望明堂等更直观的局部望诊,《灵枢·五阅五使》曰:“五官已辨,阙庭必张,乃立明堂,明堂广大,蕃蔽见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博广大,寿中百岁,见此者,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者,血气有余,肌肉坚致,故可苦已针”。再结合闻诊之“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问诊之“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切诊之“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等要领,则为针刺之前辨明病证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对于医者而言,必须本着对患者负责任的态度,充分利用望、闻、问、切四诊等手段搜集和掌握患者有效的信息从而指导临床辨证。辨明病证,不仅关乎医者是否能更好地从整体上对疾病的发展过程进行预判和把握,还是选取针刺穴位、手法的依据,故而针刺前辨明病证是针刺得气的先决条件。
2、辨体质
在人的生命过程中,体质状态禀赋于先天、受制于后天,故而人与人之间存在体质差异。体质存异,刺法有别,故针刺疗疾前辨明患者体质,有利于指导针刺得气。如因工作环境不同,《灵枢·寿夭刚柔》有“布衣”与“大人”的体质区分,遵循“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及“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的经训,是为因人制宜。观乎肥人与瘦人的体质状态,《灵枢·逆顺肥瘦》明示:“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前人在针刺治病时,非常注重辨识体质,因其关乎治法的选取、刺法的施用、针刺的深浅、留针时间的长短等,故针刺前辨明体质是后续针刺得气的前提。
3、辨形志
患者形志苦乐不一,治法有异,于针刺而言,针刺之前辨明患者形志苦乐,对于针刺得气不可或缺。《灵枢·大惑论》曰:“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强调在行补泻之法时必先辨明患者形志苦乐。形志苦乐不同,灸熨针药有别,正如《灵枢·九针论》所述:“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甘药。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因此,形志苦乐的异同也会影响治法的选择,还可对疾病的发病部位作出初步的预判,故形志苦乐的辨识也是针刺得气的重要前提条件。
提示:咨询预约挂号,请点击拨打24小时服务热线:027-87878466 或点击拨打医助手机(微信同号):15607131150
请添加诚顺和中医门诊部微信公众号的微信号:chengshunhezhongyi ,或用微信扫描上面的公众号二维码、小程序码。
1、关注公众号后,点击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的:在线挂号,进入后按照提示填写相关信息并提交即可。
2、扫描小程序码打开微信小程序后在首页的预约挂号版块或点击预约挂号、挂号的按钮进入后按照提示填写相关信息并提交即可。
地址:武昌区中南路街道武珞路442号中南国际城AB座2层6号房、3层1号房-1
咨询热线:027-87878466、15607131150
武汉诚顺和中医门诊部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鄂ICP备2024048673号-1
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