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诚顺和中医馆 时间:2022-11-18 阅读: 次
中医学的“痞”的3种形态气痞、痞硬、痞块都是什么意思?从中医学的“痞”的症状属性来看,“痞”首先是一个症状,在张仲景书中,作为症状的“痞”,在不同条文中的表述,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形态,其中意思各有不同:
一是气痞
如“太阳病篇”第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明言本条之痞是“气痞”。此处之“痞”,是气隔不通,心下满闷不舒的感觉。濡通软。本条所言,“但气痞耳”,此处之“气”,寓涵“空虚”的意思,在此以“气”言“痞”,即是表达虽心下满塞不通,但按之空虚。感觉是“痞”,而手下触之软而不硬。另外,本条的“濡”还强调与第135条中“石硬”的比较,意在凸显反差。
二是痞硬
如“太阳病篇”第142条之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痞硬,第157条之生姜泻心汤证“心下痞硬”,以及第165条之大柴胡汤证“心下痞硬”。又如“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11条:“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此处以“坚”言“痞”,是表达患者自我感觉气隔不通,心下满闷不舒,而医生触诊时,手下有抵触之“坚”“硬”感。
三是痞块
之所以称之为“痞块”,是因为不仅有患者自我感觉之“痞”,还有医生按诊时,触觉之“有形”。如“太阳病篇”第167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从张仲景文中的字里行间,可以领悟出,本条之病属“脏结”,“痞”在“胁下素有”。文中明言“有痞”二字,“有”在此主要不是指症状,而是凸显“形”的存在。“连在脐旁”,此处之“痞”,不仅有“气隔不通,满塞妨闷不舒”的感觉,还有“连在脐旁,痛引少腹”的“脏结”存在,所以,本条所言之“痞”是指有形可检的痞块。
《难经》五十六难中有“痞气”,文曰:“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留结为积。”此条中“痞气”之“气”,形貌也。“气”在此表达的不是“空虚”感,而是表达“痞”的“样子”。本条中所表述的病状是“覆大如盘”,久不愈之“留结”,也是痞块,“覆大如盘”一句是明言痞之有形。只是“太阳病篇”第167条“病胁下素有”“脏结“之痞块比《难经》五十六难中“脾之积”之“痞气”,显得略硬一些。
提示:咨询预约挂号,请点击拨打24小时服务热线:027-87878466 或点击拨打医助手机(微信同号):15607131150
请添加诚顺和中医门诊部微信公众号的微信号:chengshunhezhongyi ,或用微信扫描上面的公众号二维码、小程序码。
1、关注公众号后,点击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的:在线挂号,进入后按照提示填写相关信息并提交即可。
2、扫描小程序码打开微信小程序后在首页的预约挂号版块或点击预约挂号、挂号的按钮进入后按照提示填写相关信息并提交即可。
街道口馆地址:洪山区珞瑜路39号武汉大学科技孵化器大楼裙楼2楼2F02号
中南路馆地址:武昌区中南路街道武珞路442号中南国际城AB座2层6号房、3层1号房-1
咨询热线:027-87878466、15607131150
武汉诚顺和中医门诊部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鄂ICP备2024048673号-1
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