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诚顺和中医馆 时间:2021-05-04 阅读: 次
日常生活中大多耳鸣耳聋患者都是老年人,这是因为老年人普遍免疫功能降低,而这是导致耳鸣的重要原因。今年六月份,一位耳鸣耳聋大概有一年左右的老爹爹来到门诊,他右耳的听力有所下降,左耳听不见,于是他就做了一次针灸体验,还开了七副药,之后就很久没来过了。到了十月份居然又来了,来的时候,还把一家人都带过来了。爹爹说我在你们这就看了一次就好了很多,左耳听得见,右耳听得很清楚比较好地恢复了,于是把婆婆也带来看。爹爹婆婆耳鸣耳聋十几年了,时间长的话中医治疗可能就效果差一点慢一点,但是他们比较信任主治医师,还是愿意接受治疗。因为婆婆不方便来,就开了十副药,然后开了一个疗程六次针灸,慢慢恢复治疗。
耳鸣,为患者在耳部或头内感到的一种声音。耳聋,是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渐进性感音神经性聋。耳鸣,是耳聋的早期表现,耳聋,为耳鸣之甚。耳聋是一种生理退化现象,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但在出现耳鸣等早期表现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以减慢听力损失的速度,延缓病情的进展。
一、中医治疗耳鸣耳聋
中医认为“聋为鸣之渐,鸣为聋之始”,耳鸣耳聋是由于风热之邪上扰、痰热阻滞、蒙蔽耳窍所致,这是实证;另外还有可能是由于久病或者劳倦、气血不足、肾精不足,耳窍失养所致,这是虚证;实证的耳鸣耳聋主要以疏风清热、化痰开窍为主;虚证主要是以补益肝肾、填精开窍为主。中医治疗耳病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历史,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对耳病的研究及防治有很好的疗效。
(一)实证:暴病耳聋,耳中闷胀,起病势急。肝胆火盛者耳鸣为隆隆作响,如潮如钟,怒则更甚,伴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头痛面赤,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痰火郁结者耳鸣如蝉,时轻时重,伴胸中烦闷,痰多,口苦,喜太息,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滑。
1、药物治疗
治法: 泄火降逆,理气开窍。
2、针灸治疗
治法: 清利肝胆,化痰通窍。以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为主。
取穴:翳风 听会 中渚 侠溪 丰隆 行间
(二)虚证
久病耳聋,耳鸣时作时止,声细调低,劳则加剧,按之则耳鸣略减,或伴眩晕,腰膝酸软,潮热盗汗,颧赤口干,遗精,舌红,脉细弱或尺脉虚大;或伴神疲乏力,四肢困倦,昏愦少食,大便溏薄,苔白腻,脉细弱。
1、药物治疗
治法: 滋养肝肾,健脾益气。
2、针灸治疗
治法: 补肾聪耳,升清通窍。
取穴:肾俞 肝俞 关元 气海 太溪 翳风 听会 百会 足三里 中渚
二、中医辩证分型治疗
1、风邪外袭:症见卒然耳鸣、耳聋,头痛恶风或有发热,骨节酸痛,或耳内作痒。治宜祛风解表。
2、肝胆火盛:症见卒然耳鸣、耳聋,头痛面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或夜寐不安,大便秘结。治宜清肝泄热。
3、痰火郁结:症见两耳蝉鸣,有时闭塞如聋,胸闷,痰多。治宜化痰清火,和胃降浊。
4、瘀阻宗脉:症见耳鸣、耳聋如塞,面色黧黑,耳流陈血。治宜通窍活血。
5、中气不足:症见耳鸣,或如蝉噪,或如钟鼓,或如水激,久则耳聋,面色黄白,倦怠乏力,神疲纳少,大便易溏。治宜益气健脾,升提中气。
6、阴血亏损:症见耳鸣嘈嘈,甚则耳聋,面色无华,唇甲苍白。治宜补益气血。
7、肝肾亏损:症见耳鸣、耳聋,兼有头晕目眩,腰酸遗精;或兼有肢软腰冷,阳痿早泄。治宜补益肝肾。
三、耳鸣耳聋的预防措施
1、戒除掏耳朵的习惯。
2、洗头、洗澡时防止水流入耳内。
3、夏季游泳前需作体格检查。
4、耳廓外伤、冻疮时要严格防止感染。
5、远离噪音和爆炸现场。
6、远离烟酒和耳毒性药物
7、避免打击头部,更不可掌击耳部。
8、擤鼻涕时要掌握正确的擤鼻方法:应左右鼻腔一个一个地擤,切勿将左右鼻孔同时捏闭擤鼻。
9、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耳聋者,临床上首推高血压与动脉硬化,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也可引起,故对有这些病的患者应监护其听力。
10、老年性聋是人类机体老化过程在听觉器官的表现,老年人应定期检测听力。
11、对新生儿应常规进行听力筛查,发现有听力障碍时应及早干预治疗。
诚顺和中医门诊部预约电话:027-87878466 手机(微信同号):18627730962
提示:咨询预约挂号,请点击拨打24小时服务热线:027-87878466 或点击拨打医助手机(微信同号):15607131150
请添加诚顺和中医门诊部微信公众号的微信号:chengshunhezhongyi ,或用微信扫描上面的公众号二维码、小程序码。
1、关注公众号后,点击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的:在线挂号,进入后按照提示填写相关信息并提交即可。
2、扫描小程序码打开微信小程序后在首页的预约挂号版块或点击预约挂号、挂号的按钮进入后按照提示填写相关信息并提交即可。
地址:武昌区中南路街道武珞路442号中南国际城AB座2层6号房、3层1号房-1
咨询热线:027-87878466、15607131150
武汉诚顺和中医门诊部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鄂ICP备2024048673号-1
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