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诚顺和中医馆 时间:2022-09-17 阅读: 次
在中医临床上外感头痛多责之风、寒、湿、热等邪,《医宗必读》曰:“因风痛者,抽掣恶风。因热痛者,烦心恶热。因湿痛者,头痛而天阴转甚……因寒痛者,绌急而恶寒战栗”。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不居,善行而数变。风邪虽能单独致病,但因其性开泄,凡寒、湿、燥、热诸邪,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临证指南医案》说:“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暑风,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兼火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其余五气,则不能相互全兼”。外感头痛,常以风邪为胜,或风邪兼夹寒、湿、热等邪为患,故外感头痛治重风邪。
1、治风重用川芎川芎
《神农本草经》谓川芎“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川芎治疗外感、内伤、气滞、血瘀、寒凝之头痛皆宜。头痛无问外感内伤,川芎皆为要药,一则疏风通络止痛。二则借其升散之性,载药上达病所。此药芳香走窜,既能发散,又能活血行瘀,用川芎治头痛,川芎量大时可配伍白芍,无伤阴之虞。卢师一般用量较大,少则30g,多则45~60g,但从未见耗气伤阴化燥者。
2、止痛善用细辛、白芷
细辛辛温散寒,解表温里,寒凝则痛,细辛散寒镇痛效果甚好,《景岳全书》:“此风寒外袭于经,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是皆寒邪在经而然,散去寒邪,其痛自止,如川芎、细辛、蔓荆子、柴胡之类,皆最宜也”。随证配伍,宜于各种头痛。临证用细辛治疗头痛欲取止痛良效,用量是关键,一般用量为15~24g,需要先煎30min,若配伍苦寒药物则可减其毒性,除个别患者偶有舌尖麻木外,多数无明显不良反应。为防止辛温助热,常配伍石膏、黄芩等。《本草汇言》曰:“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如头风、头痛、目眩、目昏。”《本草经疏》云:“白芷,辛以散之,温以和之,香气入脾,辛香散结而入血止痛。”白芷芳香醒脾,既不伤营阴又能顾护胃气,与祛风药配用,增强祛风行气止痛之功而无耗气伤阴之弊,且有顾护脾胃之效。
3、清热重用石膏
风热头痛以头痛伴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辨证要点,往往是外感热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常因风寒外束,少阳枢机不利,化热入络,阳明郁热而致头痛。治疗以疏风清热为主,方选芎芷石膏汤加减,该方之妙重在石膏。《药性赋》中明确记载“石膏治头疼,解肌而消烦渴”,《名医别录》曰石膏“除时气头痛身热”,《药性论》曰其“治伤寒头痛如裂”,石膏性辛,大寒,味甘,配伍川芎等辛温之品,使温从凉化,达到疏风清热止痛的作用。口渴身热者可重用石膏60g。
4、湿热重在调气
湿热头痛多以头重如裹、头昏沉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头痛时常伴有颈项部拘紧不适,甚则痛及肩背部。湿热作为病因,既可起于外感,亦可因内而生。内伤多以脾胃不足或过食辛热肥甘厚味而致脾失健运、湿热壅盛所致。中焦通上连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湿热胶着阻滞气机,气机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闭阻而致头痛。且湿性黏滞重浊,头痛病程往往较长,缠绵难愈。治疗以清热化湿为主,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减。临证注意化湿清热不忘健脾助运、调畅气机,化湿之力得益于调气之功。多配伍枳壳以调气、苍术以健脾化湿,配伍滑石“滑以利诸窍,通壅滞……寒以散积热”。
提示:咨询预约挂号,请点击拨打24小时服务热线:027-87878466 或点击拨打医助手机(微信同号):15607131150
请添加诚顺和中医门诊部微信公众号的微信号:chengshunhezhongyi ,或用微信扫描上面的公众号二维码、小程序码。
1、关注公众号后,点击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的:在线挂号,进入后按照提示填写相关信息并提交即可。
2、扫描小程序码打开微信小程序后在首页的预约挂号版块或点击预约挂号、挂号的按钮进入后按照提示填写相关信息并提交即可。
地址:武昌区中南路街道武珞路442号中南国际城AB座2层6号房、3层1号房-1
咨询热线:027-87878466、15607131150
武汉诚顺和中医门诊部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鄂ICP备2024048673号-1
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